我第一次参加黑客松是在 2019 年,由 GovTech Singapore 举办的Geekout Hackathon。那时初出茅庐,用 expo.dev + React Native 开发了一个 mobile app,有幸第一次黑客松就拿了第一名。之后也因此与GovTech结缘,选择了与 GovTech 实习一年。

AdventureX 2025是我自2019年后参加的第二个黑客松。作为号称“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黑客松,“无限制自由开发”的形式吸引了我,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结识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看看大家都在AI时代探索哪些方向。

五天的时间里,我真正用于项目开发的时间大概只有两天左右,(第一天傍晚才抵达现场,第二天下午才敲定赛道,最后一天清晨七点就要提交作品)。

很幸运队友都很“佛系”,并没有冲着奖金和名次。除了我是全栈开发的背景之外,队友们都是 USACO、NOI、ICPC 等竞赛金牌出身的背景。我们花了较多的时间去 brainstorm 想做的idea和方向,比如嘉策就提出了构建一个能自动设计 PCB 的 AI Agent。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看到中控 SUPCON 提出的:能否构建一个能像人类一样通过语言协作决策的智能体系统?想象机器之间对话:“我这边快满了,暂停投料”,“收到,我先缓一轮。” 通过语言理解彼此、协作应变、自主决策,从而实现稳定运行与产能最优。

我们最终决定了参加这个最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赛道,做了一个面向工业场景的智能体系统 —— Agentic Factoria。

我们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由多个 AI Agent 组成的系统,用于工厂的管理、故障处理和物流调度,期望能为类似工业场景提供一些启发:通过 MQTT 实时接收厂内数据并控制设备,探索 LLM 驱动的 Agent 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可能性。

过去一年,我作为一名一直在探索 LLM / Agentic 应用的 SWE,自认为对 prompt engineering 和上下文管理的重要性已有较深入的理解。但这次的开发让我意识到:在真实、复杂的系统中,为多个AI Agent处理动态、海量的 context 有多难。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 Andrej Karpathy 上个月在 YC AI Startup School Keynote 中提到的Context Engineering。

在工业场景中,数据通过 MQTT 持续流入,而 Agent 又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这种“思考延迟”会带来一个关键挑战:决策滞后。当 Agent 做出决策时,现实工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要想让构造一个这样全年无休的系统,并让其真正稳定运行,除了做好 context engineering,还必须处理好 “同步 vs. 反应” 的张力。

我构思的 context engineering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定义每个 Agent 的角色和行为,例如Supervisor Agent 负责订单分配,Production Line Agent 管理流水线;
  • 实时数据(Real-time Data):通过 MQTT 接收工厂中的实施状况等其他信息;
  • 任务历史(Task History):记录每个 Agent 的历史操作和决策链;
  • 工厂内设备信息知识(Factory Knowledge):包括设备可执行的操作规程、物料仓库、可用传送带等;
  • 工具反馈(Tool Feedback):Agent 调用外部工具后的响应数据。

在多个 Agent 在工厂协作的场景下,海量信息的同步尤其关键,尤其是在订单与原材料分配环节。我尝试了:

  • 共享记忆(Shared Memory):构建中心化的 Order Management 模块,所有 Production Line Agent 可读写订单状态和原材料需求;
  • 角色分工(Role Assignment):为每个 Agent 明确职责边界,减少任务冲突;
  • 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s):所有 Agent 的输出都采用标准化 JSON(由 Pydantic Schema 定义),确保指令统一、可验证。

当然,Agentic Factoria 仍有很多需改进之处(主要还是context engineering),目前的系统在产能上可能还不及成熟的规则系统,而且我个人对工业 context 的理解也仍在摸索阶段。但很感谢各位评委们的认可,最终在 800 多位参赛者,37个赛道中,获得了本次黑客松Kimi赛道的冠军以及 SUPCON 赛道的第二名。

这几天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遇到了不少老朋友、投资人和行业专家。短短几天,不仅学到了很多,也让我更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补足。接下来,我想花更多时间专注在继续深入探索 LLM / Agentic 系统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投入更多精力在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