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今,我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NUS Overseas College项目在北京已经待了9个月。最近在国庆假期期间,我花了两周的时间去了趟硅谷。一路走来,从编程到产品,从新加坡到中国到美国,我正在观察AI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与产业生态中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这篇文章,也算是一个新的开始,记录一些见闻、思考与启发。
今年的 San Francisco Tech Week 在短短一周内就有超过1100多场活动(文章最后有SF Tech Week所有活动的链接),几乎遍布整个湾区,从Presidio到Palo Alto。每天无论清晨到傍晚,咖啡馆、各种办公空间、甚至屋顶酒吧都变成了创始人、投资人和开发者的交流场。
Agentic AI: What's Hot & What's Not
SF Tech Week第一天的「Agentic AI: What's Hot & What's Not」活动,让我感受到硅谷创业者的“理性热”。在场的几位Speakers都承认,AI hype/bubble 很大,但未来真正能成功的 Agent 类产品,只有那些能帮人把事做完的。
“AI lets you start from 90% complete. The future is about agents that actually get work done.” — Sang Wen, Co-Founder & COO of Genspark
要点总结:
- AI代理的真正意义在于执行的最终结果。
- 传统系统整合、数据结构化依然是最大挑战。
- 企业从外包转向内部再培训,让员工「会用AI」。
- 投资人更看重真实用户增长,而非「虚假的AI包装」。
Agentic AI 正在从 hype 开始走向实用。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把AI融入已有的系统、赋能企业已有的人才,并专注于解决真实客户问题的团队。
1st time founders focus on product, 2nd time founders focus on distribution, 3rd time founders focus on systems.
Bolt.new Fireside:从零到独角兽
在 bolt.new 创始人 Eric Simons 的 fireside chat 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种“快,但不盲目”的创业哲学。
他们在90天内,用15人的团队做出MVP、五个月达到4000万美元ARR,但仍然强调「速度不是一切,客户才是」。
- "It's you vs. you." 创业的最大敌人往往是自己逃避现实。
- "Get customers to post about using your product." 最好的营销是用户口碑。
- "Community is distribution." 有社群,就有流量起点。
Eric 提到,成功取决于你与用户相处的时间、帮助他们成功的程度。
在AI时代,创造一个新的产品从未如此简单,但规模化、分销和客户留存才是区分 toy product 与独角兽的关键。
模型应用的真实场景:谁在用?怎么用?
这是OpenRouter CEO – Alex Atallah 分享他们处理了超过50万亿tokens后所分析的数据,他们的工作背后突出的全是看似微小却关键的tradeoff — 成本、延迟、模型选择、工具调用、内容审查机制。这些往往只有当你「真正在运用和部署模型」时才会意识到的挑战。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OpenRouter的官网上看到 Alex 分享时所用到的数据。
https://openrouter.ai/rankings
- 工具调用(Tool Calling)目前已占约20%的token量。Alex提到这部分的优化特别棘手,因为工具调用能力并非预训练的一部分,而是事后附加的。
- Sequence Length 急剧增长,不到两年增长了3倍,尤其是DeepSeek R1和o1这类模型出现后。
- 编码是主要推手:对同一段代码反复进行微小编辑,会让上下文快速膨胀。
- 闭源与开源的分化清晰可见,约70%的token流向闭源模型,30%流向开源。闭源模型占据高价值的企业任务,开源则主要用于成本敏感的场景。
- 编码吞噬一切:在工作负载上,编码类任务遥遥领先,其Sequence Length是平均水平的3-4倍。
Alex 最后提到, “The bottleneck is no longer tech — it’s mindset.”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是受限于技术,而是不敢迈出第一步。
AI搜索与可见度:被AI「写出来」的品牌
SF Tech Week的后几天,我参加了几场关于AI搜索、广告与营销有关的活动。我发现除了许多已经被YC和a16z投资的GEO产品,还有许多PR Agency,Marketing Agency等甚至Freelancers都在宣传着有关于GEO的产品和服务。
一个核心观点:In the era of AI, if AI doesn't know you, the world doesn't either.
传统搜索提供的是一个链接集合,需要用户自行点击、筛选信息,AI搜索则直接生成答案。这意味着如果AI没学过或者无法搜索到你写的内容,你就不存在于AI返回的答案里 — 即用户的世界里。
几条值得思考的策略:
- 创作AI可读的内容:结构化、FAQ格式、对比分析、深度内容比数量更重要。
- 让他人为你建权威:Quora、G2、Trustpilot、Reddit 等社区内容是AI信任的信号。
- 战略PR:主动出现在AI信任的媒体与知识图谱节点中。
- AI搜索时代的SEO更像是“为AI写故事”。
搜索的未来:从关键词到对话意图
这个活动是由 limy.ai CEO — Aviv Shamny 主持的「AI Search Writes the Story」,两位Google的VC/PE专家 — Jitendra Kumar 和 Michael Carney 分享了有关于AI搜索的深刻洞察:
- 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正在变得多模态:Google 的 AI Overview、AI Mode 都将是多模态的,包含图像、视频和甚至音频。
“Now a search result could have videos, it could have display, and it's going to be far more multimodal in the future. There's a very good chance that every search, AI overview will be multimodal.”
- Hyper Personalization 超个性化成为用户的基础期望:用户不再只希望得到通用的答案,他们期望产品能够了解他们是谁,并根据他们的上下文提供所需的个性化的答案。
"Users expect hyper-personalization. They want services to know who they are and serve what they need "with all the context that they have on you". Users "don't want a general answer". They don't want that information to be served five rows down or need to click on multiple pages."
- 营销必须转向结果和第一方数据:不再是关于印象、点击、观看,而是关于结果。指标必须足够明确,让CFO能够据此做出持续投资营销策略的决策。
"It's not about impressions, it's not about clicks, it's not about views, it is about outcomes". Metrics must be directly measurable and strong enough that the CFO "can actually make decisions around continued investments".
- 第一方数据驱动超个性化创意:例如,披萨广告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信息和当地天气自动更改背景。
Rich proprietary and first-party data is essential. This data enables the creation of hyper-personalized creatives in real-time. A pizza ad can automatically change its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user's specific demographic and local weather (e.g., sunny day versus cold day with a fireplace).
从关键词到对话意图,从传统搜索生成的结果页到AI生成的多模态答案,搜索正在变成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未来,懂得让AI「认识自己」的个人与企业,才有机会在这场信息洪流中被真正看见。
技术本身仍在快速迭代,但真正的价值创造将从模型能力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和规模。
这趟旧金山的旅程,我不但结识了许多在硅谷深耕的同行,汲取着来自产业最前沿的鲜活案例;也得以与多年未见的朋友们彻夜长谈,交换各自对行业变迁的困惑与确信。这种高质量的深度对话,是任何线上交流都无法替代的。
这短暂的两周,让我再次重新审视了AI与产品、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希望能趁这段时间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